-
開放 堅持 與時俱進
鈉電池不與鋰電池“肉搏”,轉向細分市場構建“價值壁壘”
-
2025-10-17
-
瀏覽量:185
在鋰價高企之時,作為鋰電池的替代技術路線,鈉電池備受青睞。然而,隨著鋰電池價格快速下行,鈉電池將何去何從?在近日召開的鈉離子電池產業鏈與標準發展論壇上,業內人士指出,鈉電池的未來不在于與鋰電池在主流市場進行“價格肉搏”,而應揚長避短,聚焦鋰電池的“短板”市場——那些對低溫性能、快充、循環壽命要求高于能量密度的細分領域。隨著產業鏈成熟和能量密度提升,鈉電池將在這些領域建立起穩固的“價值壁壘”,實現與鋰電池的互補共存。
迎來商業化落地關鍵期
鈉電池是一種以鈉離子為電荷載體的充電電池,工作原理與鋰電池相似,具有成本低、安全性能高、工作溫區寬等特點。
“作為鋰電池的重要補充和選擇,鈉電池近年來受到產業界、科研界、資本界的高度關注,產業化進程明顯提速,產業生態已初步形成。”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郭楠指出,目前已經有超過200家企業積極布局鈉電池,構建起覆蓋關鍵材料、典型制造到系統集成與應用的全產業鏈,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。
業內人士介紹,從2011年起,國內鈉電池產業發展已歷經15年。首個五年側重于基礎建設與產業鏈構建;第二個五年,進入電池樣品開發與小場景測試的技術驗證期。2021年,因鋰電池漲價,催生了市場對鈉電池的過高預期,但當時技術尚不成熟,成本也并不具備優勢,市場熱情存在明顯非理性成分。“隨著近兩年鋰價回落,市場情緒又轉向過度悲觀。如今,行業認知已趨于理性,發展邏輯正從最初對鋰價的簡單替代,回歸到以性能優勢實現內在價值創造的發展軌道。通過在兩輪車、乘用車、啟動電池、電力儲能、商用車五大領域的驗證,商業化路徑逐漸明晰,行業正處在從樣品驗證邁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時期。”
標準化是引領產業有序發展的抓手。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電池工作組秘書長何鵬林介紹,我國鈉電池標準化工作穩步推進,目前已發布2項國家標準,另有11項國標及行標正在制定中。此外,我國牽頭的4項鈉電池國際標準也在起草中。標準制定過程中對44家企業生產的鈉電池試驗驗證數據顯示,鈉電池在低溫性能與安全性方面總體優于鋰電池,與鋰電池在動力、儲能等領域形成互補,并在多個領域具備替代鉛酸電池的潛力。
高功率場景獨具優勢
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強調,鈉電池的定位不是跟鋰電池搶市場,而是根據特色,找到未來的應用場景和發展空間?!盎阝c電池特性,應瞄準高功率領域,如商用車輛、工程道路機械、UPS、調頻儲能、農業機械和重型設備等高功率、大電流場景。鈉電池的資源成本優勢要客觀看待。與鋰錳、磷酸鐵鋰等體系相比,其成本優勢并非絕對,與鈦酸鋰相比則更不顯著。因此,單純比拼成本并非上策?!?/p>
“在乘用車領域,我們并未繼續擴大投入。主要原因在于當前這一市場已高度趨向成本導向,鋰電技術已能較好滿足主流乘用車的基本需求,鈉電池在此場景下并不具備足夠的差異化競爭力,商業價值有限。”中科海鈉總經理李樹軍表示,相比之下,插電混動、增程式車輛、商用卡車,這些領域對功率輸出與低溫環境下的性能有更高要求,也更符合鈉電池的技術特性。
李樹軍進一步指出,儲能市場規模大、性能要求嚴苛、成本敏感度高,同樣是成本競爭型市場,必須在產業技術與規模效應達到一定成熟度后才具備切入條件。目前,鈉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應用多是示范驗證項目,尚未真正實現商業化運行。預計明年將開始批量應用鈉電池產品,但當前能量密度水平仍對系統集成成本構成制約。因此,鈉電池在儲能領域更側重于功率型應用,或通過集成模式的創新來突破現有瓶頸。
“基于上述現實,我們創新性提出了‘鈉鋰混合儲能’解決方案?!敝锈c能源總裁朱辰表示,該方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:鋰電作為能量型單元,承擔基礎能量存儲與穩定輸出功能;鈉電池則作為功率型單元,用于快速響應負荷波動、平滑功率曲線。兩者協同,在保障系統安全與經濟性的同時,提升了整體運行效率。
成本有望持續下降
成本是商業化應用的關鍵。李樹軍認為,未來鈉電池有望率先實現大規模、商業化應用的場景是商用車領域,尤其是重卡、輕卡、礦卡及工程機械等細分市場。該領域市場規模大、集中度高,政策推動力度強,電動化轉型需求迫切??ㄜ囎鳛樯a工具,對電池性能要求極為苛刻,需支持高頻使用、快速充電、長循環壽命,其電池實際負荷可能達到乘用車的10倍以上。用戶更關注全生命周期的投入產出效率,而非僅看重電池初始價格。對比鋰電池與鈉電池在商用車場景下的綜合表現,納入循環壽命、快充能力、能量效率等關鍵因素后,發現兩者差異顯著。鋰電池在高頻快充運營模式下存在明顯短板,而鈉電池憑借其優異的快充性能、低溫適應性和長壽命特點,能夠支持“小電量配置、多頻次補電”的用車模式,從而有效提升運營經濟性。
“鈉電產業邏輯已從價格顛覆回歸價值創造,必須先在細分市場創造價值,通過性能型市場啟動,帶動規模擴大、成本下降和能量密度提升,這才是可持續的商業路徑?!崩顦滠娭赋?,從產品開發來看,鈉電氧化物體系已實現165瓦時/千克的最高能量密度,并展現出長循環壽命和出色的低溫性能。當前1吉瓦時量產線的成本約0.4元/瓦時,這一價格既受限于能量密度,也反映出產業配套尚不成熟。隨著技術迭代和規模效益顯現,預計成本有望降至0.3元/瓦時,接近當前鋰電池價格水平。他判斷,2026年將是鈉電池真正的商業化元年,即無補貼、無示范項目,用戶自愿購買并產生毛利的階段。
朱辰同樣認為,隨著鈉電池產業鏈的快速成熟,上游材料與中游電池制造產能持續擴大,預計明年,鈉電池與鋰電池在終端成本上的差距將迎來關鍵拐點。